8月27日,“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中日两国民俗学的学术传统与当代发展”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会见神奈川大学校长小熊诚一行。
会见中,李术才回顾了两校在民俗学领域友好合作渊源,介绍了山东大学优势学科和发展近况。他希望两校合力将“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打造成中日民俗学界的重要品牌,并充分发挥山东大学综合性大学和济青威校区区位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文理工多学科合作。小熊诚介绍了神奈川大学的办学特色,表示期待两校从历史学、民俗学出发,共同在面向未来的技术领域和理论研究方面开展交流,取得更多成果。
开幕式上,小熊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王震,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分别致辞。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后,论坛举办了四场研讨会。第一场研讨中,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提出春节作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从历法的周年结构上看是中国人时间生活的最高潮,其生成和内部结构的基本逻辑与月相变化是有密切联系的。东南大学副教授陆薇薇、东京大学教授菅丰以锦鲤为研究个案,考察了跨境文化的创造性与流动性,认为应从双方当下的交流和联系出发,重新审视中日民俗文化的共同研究路径。神奈川大学教授安室知关注日本临海村落的贝类方言名称,认为方言名称具有作为生活文化体系的意义,此类民俗知识的体系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小熊诚教授对比了冲绳“门中”与中国的宗族制度。
第二场研讨中,神奈川大学教授周星以农民画为研究对象,阐释出此类图像资料对于民俗生活研究的重要价值。山东大学教授刁统菊就后土信仰空间分布的话题展开论述,指出相比明清时期,当代后土宫庙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在北方更为常见。北京大学副教授王京分享了关于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的几点思考,主张中国民俗学界应该主动思考学派问题,促进多个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为推动中国民俗学走向新时代提供有效的发展途径。
第三场学术发言由四位青年学者展开。山东大学副教授任雅萱分享了自己在山东中部地区中元节习俗的田野调查成果,揭示出莱芜当地村落居民独特的岁时结构与岁时观念。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林海聪回顾了中国民俗学界对妙峰山庙会的百年研究史,总结了相关学术研究范式在此期间的重要转变。山东大学副研究员刘晨考察了东亚视野下“泰山府君”信仰的形成与演变。山东大学博士后李梦分析了多位女性神灵的演变案例,总结了以宋代为界中国女性神灵的变相规律。
第四场研讨是中日民俗学研究生专场,来自中日两国的六位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围绕物质民俗学、民间文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神奈川大学共同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和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承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和《民俗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神奈川大学、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人文社科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等相关负责人参加论坛。
期间,两国学者还参观了山东博物馆、中国民艺博物馆,并展开实地民俗考察。
撰稿:李梦
摄影:张云鹏、朱家钰